导入数据...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
时间:2024-09-19 09:03:29   来源:非学历教育信息网   查看:295

附件1

示范性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示范性项目以乡村教师省级培训团队打造、创新完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为重点,大力推行混合式培训,着力推进跨年度递进式培训,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建设,示范带动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教师常态化培训机制,为“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

二、项目设置

(一)培训团队专项研修

主要面向省级乡村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成员,包括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者、担任兼职培训者的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专职培训者培训重在提升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和绩效评估能力等。兼职培训者培训重在提升培训课程开发能力、活动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等。通过专项培训,为各地建立省级乡村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奠定坚实基础。

(二)乡村教师网络研修创新项目

在各省份遴选项目区县,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推动专家指导校本研修,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示范带动各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依托教师工作坊,将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培养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引领区县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常态化研修。

(三)乡村名师高端研修

主要面向特级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环节,开展跨年度递进式培训,帮助优秀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塑造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思想,生成标志性成果,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培训本地骨干教师的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和培训专家。

(四)紧缺领域乡村教师培训

主要面向体育美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薄弱学科和紧缺领域的骨干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示范引领各地加强紧缺领域教师队伍建设

(五)乡村骨干校园长培训

主要面向边远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幼儿园骨干园长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等,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培训,帮助校园长更新办学理念,提高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

(六)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

推动培训机构依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加工培训生成性课程,重点建设网络课程、微课程和案例资源,建立优质资源库,缓解优质资源短缺状况,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建立开发试用、择优加工、推广应用的工作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三、组织管理

(一)加强统筹指导

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示范性项目与各地培训工作的衔接机制,推动各地合理规划项目实施工作,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专家指导机制,分项目组建研究指导团队,跟踪项目立项、实施和总结全过程,提炼经验,梳理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推进协同创新

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培训机构与地方联合立项、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立项阶段和组织实施过程的参与,确保项目落地。建立培训机构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同学科(领域)的培训机构进行协作,重点开展培训方案合作设计、课程共建共享、成果分享交流和专家跨校指导等工作。

(三)优化学员选派管理

细化参训学员选派工作,各省份按照学员申请、单位推荐、省级审核、网络公示等程序,遴选符合条件的学员参训。根据项目周期规划,分项目建立参训学员备选库,确保学员提前准备、按时参训。项目办要利用项目管理系统,完善参训学员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及时有效记录学员学习过程及参训成效,并反馈至选派单位,激发学员参训动力。

(四)做好成果推广

培训机构要高度重视培训成果推广,依托主流媒体,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及时有效展示好学员、好教师、好模式和好成果。项目办要利用项目管理系统,汇集各地工作动态、创新做法和媒体报道等内容,推广各地成果。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中央继续支持中西部省份组织实施“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按年度分批遴选项目区县,对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2-3年的周期性支持,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实施置换脱产研修,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实施短期集中培训,重点支持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特岗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校园长培训。

二、主要项目

(一)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

各省份遴选高等学校、国培远程培训机构、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可跨年度分段实施。培训主要包括院校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3。培训机构须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通过研修,全面提升骨干教师教研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打造一支干得好、用得上的县级教师培训团队。

(二)送教下乡培训

省级统筹,项目区县组织,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协同承担,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区、市)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将送教下乡与校本研修指导并重,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按年度分阶段实施主题式培训,应包括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阶段,切实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要将送培课程及生成性成果进行再加工,形成培训资源包,支持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校本研修。

(三)乡村教师网络研修

各省份遴选具备国培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做好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区县的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培训机构会同项目区县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网络研修体系,开展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本常态化研修。各省份安排乡村教师网络研修项目50%左右的经费,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网络研修包括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两类培训,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重在建立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对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年开展不少于120学时的专项培训,第一年应进行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重在利用工作坊,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跨年度递进式培训,分学科(领域)建立骨干引领全员的常态化学习机制。要统筹设计两级培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工作坊研修方式,为区县培养工作坊主持人;集中面授每年不少于15天(分2-3次进行),网络研修不少于60学时,可纳入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实施。项目区县依托工作坊主持人,组建教师工作坊,遴选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进行研修,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每坊学员原则上不少于50人,集中面授每年不少于4天(建议分2次进行),网络研修每年不少于80学时。

(四)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

各省份分批组织本地区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等学校、村小教师到本省份省会(首府)或东部中心城市高等学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组织特岗教师到城市优质中小学校进行为期15天左右的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乡村学校足球教师培训。

各省份遴选高等学校和城市优质幼儿园,采取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面向乡村新建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转岗教师,开展为期15天左右的专项培训,其中跟岗实践不少于10天。通过培训,提升乡村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五)乡村校园长培训

各省份遴选高等学校和城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采取集中培训、跟岗实践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进行为期15天左右的专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教师发展政策、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乡村教师发展支持策略与方法等,提升校园长专业能力。

    三、组织管理

(一)加强项目统筹管理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评估验收等工作。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组织管理,根据中央总体要求,分别制订年度乡村中小学教师和乡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报教育部、财政部评审后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区县与培训机构遴选、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和培训绩效考核评估等工作;推进项目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以落实项目区县管理责任和推动各方协同为重点,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全程指导机制,进行项目设计,跟踪项目实施,强化项目指导,做好项目评价;全面推进项目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依托专门机构做好项目协调管理的具体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做好项目区县遴选与评估

各省份要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材料评审和专家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遴选项目区县,进行2-3年的周期性支持。申报县(区、市)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实现教师培训、教研和电教等部门整合,县本级财政足额落实培训专项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5%列支培训经费。制订评估标准,切实做好对项目区县培训工作的考核评估,重点评估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本地教师培训团队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区域与校本研修运行机制建设等工作,综合工作成效,实行年度末位淘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

(三)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

各省份要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申报、项目评审、学员选派与管理、培训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学分认定登记制度,建立参训学员电子档案,有效记录学员学习过程及参训成效,激发学员参训动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与项目区县、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对接,实现信息便捷有效查询。

(四)强化成果推广

各省份要认真做好项目成果的推广工作,依托主流媒体,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展示项目实施成效及各地涌现的好学员、好教师和好做法,并及时整理加工为培训课程资源。采取现场展示、定期交流等方式,有效推广模式创新、体系建设和机制完善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

 

 

 

编辑:管理员

附件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pdf  (0.12M)[下载]  [PDF阅读]